2021/07/13 勇闖非洲系列|會長施鴻森種咖啡 讓馬拉威農民成功脫貧


施鴻森(左2)和工作夥伴。


在政大國關中心與僑委會合辦的台商在非洲研討會上,識得來自非洲馬拉威首都Lilongwe里隆威的台灣商會名譽會長、東非咖啡公司負責人施鴻森。有別於一般以製造生產、國際貿易見長的台商,來自南台灣的施鴻森因與非洲大地為伍,協助小農、種植有機咖啡,協助當地人民脫貧、改善經濟,受到在地國家與社會的稱許。

用惜物、愛人、誠信接地氣

1955年次的施鴻森,早年任職事務機器業、後經營餐飲食材商業服務業,言談間流露著台灣企業家的勤樸誠懇。2003年受朋友邀約,赴馬拉威投資松木生意。由於不諳當地經營環境,不得其門而入。

施鴻森不氣餒,記得台灣經營之神王永慶說過,「書讀少的經營者,要藉助書讀得多的專業幫忙」。他經由當時大使館協助、輾轉識得馬拉威林業大學校長,指導他提出森林開發計畫,以為伐木執照申請。並親自拜訪部落酋長、說服會雇用當地人伐木(土地為部落酋長所有),方才取得馬拉威僅有的一張硬木採伐執照。

「誠實為創業之本,敬天愛人、上天自然庇佑」的經營理念,讓施鴻森在取得的馬拉威伐木執照後,完全按照申請時所提的採伐計畫-整理雜木、開發60公尺的林道、幼木不伐,並以一般用人2.8倍的薪資雇用當地人。

為了解決運輸困難,施鴻森將生產線拉到林場,直接在林場切割成規格化的產品,再運回馬拉威首都里隆威銷售,大幅度降低運輸成本。2005年公司終於進入軌道,所投資的資本也在三年間回收。2008年儘管業務推展順利,收入豐盈,施鴻森意識到伐木有違環保、非永續經營的事業;儘管仍有伐木執照,仍決定轉型,斷然結束木材生意。

授人以漁

馬拉威位於非洲東南,地理面積為台灣三倍大、境內馬拉威湖與台灣面積相當,全境位於南緯9~18度、平均海拔1,200公尺。人口1,800萬,83%居於鄉村,約有80%人口從事農業生產,約占GDP的27%。主要產品為菸草、棉花、糖、玉米…等等;人均所得250~350美元,長期以來為世界最貧窮前五名國家之列。施鴻森決定將經營木材收益回饋當地。如何切入?他思考經濟作物種植,應是農業人口為主的馬拉威發展的途徑。

由於施鴻森林木開採建立的形象(按照申請計畫做友善森林開發),深受當地政府與聯合國農業專家的肯定。在馬拉威聯合國專家指導下,施鴻森提出咖啡種植扶貧計畫案,獲得歐盟支持;由英國(馬拉威曾為英國殖民地)主導,由英、美、加等八國,50餘位專業組成的NGO非營利組織,提供環境、土壤調查、種苗引進、育種、栽植等技術指導。施鴻森成立實作執行的東非咖啡公司(馬拉威)則負責育苗、定植、保收、生產(設廠)、銷售、薪資等所有實務及其相關投資與費用。從育苗到第一批咖啡採收四年間,沒有收入。但施鴻森則從昔日門外漢,成為公平交易、有機小農咖啡侃侃而談的專業。

父子協力 馬拉威建循環經濟

2011年兒子施瀚程服畢兵役後也前往馬拉威,協助父親轉型咖啡種植、加工等後勤管理與營運。因國際NGO在第一代農民種植、採收、後處理教導完成後,即行離開。施瀚程負責接續培訓養成、營運、管理、運銷、「保收機制」的執行-在咖啡銷售貨款中,切分比例償還微型貸款,進入微型貸款專戶,再循環利用(因咖啡種植三年方才收成,微貸用於提供農戶有機肥製作、收成前日常所需等)等。季節性雇工可達200餘人,女性比較多。相關管理、運營,尤其「保收機制的執行,是建立自給自足、循環經濟模式的關鍵。得以避免國際捐助行政效率不彰、貪腐的弊端,直接將收益還諸農民。」施瀚程補充。

由於完全依據國際NGO專家指導:採有機栽種、咖啡果實甜度達20%採收等;2012年產品推出後,質量即獲國際認可。次年開始出現盈餘,連年呈倍數成長。

施鴻森隨即撥出盈餘在產區高中學校興建教室、師生宿舍,鼓勵偏遠山區咖啡農民子弟進入高中就學。施鴻森認為,興建學校可以根本改變命運,另藉由教堂的興建(馬拉威基督徒為70%,教堂開幕儀式由馬拉威總主教主持)幫助當地人的精神生活。來自台灣的「Mr. SHIH」,在8,000公頃的咖啡產區與「Good Man」畫上等號,台灣在馬拉威形象尤甚往昔。

原始目標計畫為2,000農戶,但是實際執行以來,已經超過8,000戶、8萬名農友參與,38個產區、上百座育苗所;種植面積高達8,000公頃,且持續增加中。8,000戶農民收入提升63%,2017年即有農戶蓋屋,購買摩托車。

隨著咖啡產區、產量增加,以及技術的熟稔度提升,施鴻森也決定將馬拉威成果,帶回台灣。他以「非洲陽光馬拉威」小農有機咖啡品牌,進入市場。由於「性價比」具競爭力,受到大型量販店、咖啡連鎖商家的青睞。「我來自台灣,經歷台灣自食其力經濟發展,希望將改變命運鑰匙教給馬拉威人。他們都知道種植咖啡改變他們的是台灣人。」施鴻森說,咖啡產區已經出了兩名國會議員與一位部長,鼓勵他們未來馬拉威總統來自咖啡產區。

與國際NGO聯手以生態種植咖啡脫貧成績受到肯定,其他部落族群亦希望複製於如蜂蜜、夏威夷果的種植,以改善艱困山區農民生活與經濟處境。生態養蜂計畫初始資金由聯合國提供,施鴻森主持的東非公司負責接續的生產、運營、管理、銷售、保收等,複製咖啡種植模式。「讓自然生態與經濟活動共存。」肺炎疫情前,已經有小批產量,出口到台灣市場。

以企業社會責任、環境永續為經營理念

施鴻森以企業社會責任、環境永續的經營理念,不僅於馬拉威,也回饋台灣鄉里。他以在台灣咖啡銷售所得,幫助岡山壽天國小棒球隊,參與捐助白米、毛毯予高雄鳥松鄉400位弱勢、獨居長者。

咖啡種植扶貧計畫,不但受到馬拉威數以萬計農戶的肯定,也於4月6日獲僑委會頒贈「海華榮譽獎章」。僑委會委員長童振源稱許施鴻森展現的精神,堪與諾貝爾和平獎孟加拉尤努斯(Muhammad Yunus)創辦「鄉村銀行」(Grameen Bank)協助貧者創業、擺脫貧窮,遙相輝映;實為台灣企業家精神的延伸。

網址來源:https://view.ctee.com.tw/economic/30642.html